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名家访谈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名家访谈 -> 查阅
现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画的时间了


来源:无    浏览次数:22929    日期:2017/1/25

 

 

范迪安

       “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对国外的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了解很多,但世界对我们的艺术了解却不足。”“我们应加强艺术评论、艺术解读,拓宽媒体传播,形成合力,让中国艺术能够更多地为世界所知。”近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范迪安 做客人民艺术沙龙,他表示,一百年前,中国人开始欣赏西方油画,“一百年后,是我们要让世界看懂中国画的时候了。”以下为采访实录:

难忘习总书记的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主持人]:范院长您好,今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在这两年中,您是如何将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上的?

[范迪安]:两年多前,我很荣幸地参加了习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他的重要讲话。2016年秋天,我又再一次聆听了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两次讲话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他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许与希望。讲话高屋建瓴,既充分分析和肯定了文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特别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文艺作品所传达的、所反映的、所弘扬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为新时期的中国文艺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美术学院,我们整个领导集体及广大师生,经常相互交流,一致认为,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创作过程中认真落实,在立德树人、以德育人方面要尽职尽责,为中国文艺的发展、为中国文艺人才的不断涌现做探索、做努力、做贡献。

我深切感受到,在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整个美术界,包括美术教育界对文艺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了,也获得了新的动力。习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我们身处的伟大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练好基本功,要有过硬的美术本领,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用艺术作品体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反映伟大时代的崭新气象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带领中央美院传承优秀文化

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重要课题


落实到美术教育层面,我们着重抓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在教学上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我们都知道,美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源远流长,积累深厚。在整个世界美术里,中国美术代表了东方美术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有多长的文明史、文化史,美术都可以证史,视觉图像历历在目,许多文明的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视觉传达的载体流传下来,都能够看得见。比如,考古新发现的一些文物作品,就可以被视为美术作品,因为这些文物的造型、色彩以及文物上的图形、图像等,记载了我们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所以可想而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工艺,都很好的展现了中国美术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艺术学府,我们首先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

近两年,我们在教学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认知和研究的力度。在中国书画、雕塑、壁画等主干性专业中加大了对中国美术传统的研究,比如雕塑的传统,很多技法、材料、造型方式面临可能失传的危机,需要加紧研究并在教学中加强;又比如中国画专业,除了要继承文人画、水墨艺术,同时还要研究有历史的工笔重彩和岩彩绘画;再比如版画专业,我们加强了对木版刻印、雕版技术的研究。学院特别加强了这些方面的投入,许多专业院系和工作室都把传统艺术作为一个重点课题。经过一百年美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对西方美术各门类的技法、材料、创作观念,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要特别加强对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的研究,把优秀的传统思想、观念、审美特点作为教学资源,更好地转换为现在的创作。

第二是要不断地引导和推动师生们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了解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创作能够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具有时代主题的作品。这两年,我们把贴近人民、深入生活作为非常重要的课程,比如,和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画劳模和表现劳动生产的采风和创作活动,让师生们到劳动生产的第一线,通过与劳模面对面,近距离地为劳模画像、塑像,在思想情感上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自己用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是一种价值所在。最近,北京市树立了劳模墙,中央美术学院也参与了劳模墙设计。在春季写生中,师生们将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带到了生产劳动现场。我经常说,中央美术学院在专业上还属于小课堂,我们应把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让大家能够真正立足于中国这块热土,描绘自己的家园,表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推动师生集体创作研究

要求学生读好三本“大书”

中央美术学院每年都要确立几个重要主题,推动师生创作,尤其是推动集体创作研究的方式方法。2015年,我们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主题,发动全院师生一起创作。2016年,全院各专业、各学科的师生又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再次开展集体创研。在此过程中,全院各专业、各学科的师生,组成创作小分队,沿着长征的线路收集素材、感受生活、寻访老红军的足迹,为老红军塑像,描绘表现许多长征历史节点中的历史场景和今天的风貌,最后形成了题为“艺术再长征”的大型展览,既有绘画、雕塑、版画,也有动画、VR、实景式营造的新媒体技术,非常有新意。这种集体创作研究的做法,形成了很好的艺术交流、学术交流、艺术与人民的交流、艺术与社会的交流。全院师生通过这些活动,都感觉到思想上有触动,不仅能将自身掌握的艺术能力很好地施展出来,而且还对历史、对人民产生真情实感。

此外,在这两年,我们还举办了董希文、罗工柳、王临乙、王合内、田世光、伍必端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大型回顾展。中央美术学院有着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奋斗史,他们在艺术上达到了时代的高峰,通过对他们艺术人生的研究,重要作品的展示,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术的氛围,使老前辈的人生与贡献变成今天年轻学子的精神动力,把优秀的艺术传统传承下去。比如,像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等一大批作品,都很好地反映出了艺术前辈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包括对中国美术发展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老艺术家创作的许多经典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把它运用好,把它变成真正的教材。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新生进校,都要听传统课,我们给学生讲校史、讲校史中这些优秀的艺术前辈,为的是让他们认识央美优秀的文化基因。我要求学生要读好三本“大书”,一本是传统之书,一本是社会之书,还有一本就是专业之书。这两年通过一些实践,师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我们要继续加强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深度思考艺术为谁服务?艺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主持人]:看来这两年当中,中央美院在您的带领下还是做出了非常多的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教学改革方面也是卓有成效。这方面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范迪安]:作为艺术学府,我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出人才、出作品。我们要培养有高远艺术理想、有时代情怀的新型的艺术人才;要通过研究和创作,为今天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在这两大任务面前,我们思考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面临着什么样的课题。中央美术学院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从它的前身算起,到2018年,将要迎来百年校庆。学院党委专门制定了“百年辉煌”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包括了要搞好教学教育改革。

教学教育改革主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发挥我们的优长,调整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在根本上就是要使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水平能够站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线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多学科、专业是可以和世界水平比肩的。譬如说,绘画、雕塑专业,既植根于中国文化,又吸收了国外的优长,在艺术的造型、品质上,有非常牢靠的基础,也积累了非常好的教学经验。在这些被称为传统型的专业上,我们着重加大教学中的课题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和文化品质意识。如果说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排头兵,就应该在今天的文化格局中,树立起高标准、高要求,使这些学科能够真正牢牢地站稳脚跟,成为可以和世界交流的主干性学科。在设计、建筑等比较新的学科里,我们着重抓住如何能够服务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有两个突出的标志:一个是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发展格局,第二个就是新技术革命,包括网络、媒体,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对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都是重要的契机,也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努力瞄准社会需求,服务国家,这两年在设计和建筑教学上做出了调整,增加了新的专业。我们不仅加强了平面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经典设计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关联,还发展了公共艺术设计、绘本、动漫影视等新媒体设计以及家居设计。在建筑艺术领域,尤其注重文化类建筑设计,比如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旧工厂改造成文化产业园区等,还有乡土建筑的研究、改造和创新设计。因为我们今天处于新的城镇化过程中,乡土建筑是保留了文化基因的建筑体,不能一推了之,应该保护起来,适应现代生活。总而言之,中央美术学院在办学规模上有控制,在教学内涵上有思考,现在的教学改革,不是谋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求质的提高。

建立中外文化对话关系

加强“中国声音”,缩减“文化逆差”

[主持人]:您前几天您去上海参加了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的落户仪式,在中法合作办学的过程当中,如何融入中国精神,避免在思想上成为西方艺术的附庸呢?

[范迪安]: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更好地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包括具体的语言形态,能融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非常新而且又非常重要的任务。另一个是,还要很好地吸收外来艺术的优长,形成国际间的文化对话。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对国外的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了解很多,但世界对我们的艺术了解却不足。我用一个经济术语来说,就是“逆差”,我们在文化交流对话中存在“逆差”。长期以来,我们对国外的艺术历史、艺术名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等,学了不少,也吸收了不少,但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创造、艺术观念、重要术语等,对外传播还不够,对话交流还未广泛建立起来,影响力自然就不够。因此,中央美术学院这两年,有意识地加大力度缩减“逆差”,在继续了解世界艺术发展的同时,加强“中国声音”,把我们的艺术传统与重要命题的创作传播出去,建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关系。

过去,中央美术学院都是邀请国外的名家名师来讲座,听他们“传经送宝”;现在,我们改为举办论坛、研讨会,为我们自己的艺术家、学者提供一个发表创见、走向国际的平台。我们也在国外举办展览,参加重要的专业会议,在国际舞台表达中国的艺术思想,加大文化影响力,减小“文化逆差”,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既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伟大的变革,这给艺术家以最好的创作激励。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及人才培养中,也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起这样的观念。

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我觉得,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和践行的,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地贯穿起来,长期坚持下去。

[主持人]:范院长,您长期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到国际舞台上,在这种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中,怎样才能把我们真正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艺术推广出去呢?

[范迪安]:中国艺术的国际交流,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的时机。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所有被称为“国际”的活动,都离不开中国,这是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必然包含其文化艺术的新姿态与新气象,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如何能够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新面貌,感受到我们奋斗的力量,这需要我们了解今天国际艺术的走向,把握清醒的文化立场。


这些年,我策划了一些展览,参加了一些国际艺术交流、文化对话。我的体会是,在整个国际艺术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80年代,国内对国际舞台上的许多事情还很陌生,到了90年代,威尼斯双年展、卡赛尔文献大展等重要国际活动开始吸纳中国艺术参加,但是被他国策展人选择。他们选择的作品是为他们设定的主题服务的,或是为他们的文化、艺术观念服务的。进入21世纪后,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中国的艺术不管是哪种类型,都拥有新的内涵、新的质量,以及非常强劲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开拓更多渠道,推动中国艺术走向国际舞台。我想,正是在政府及民间、学术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艺术迎来了一个与世界对话,并产生文化影响力的新时期。

让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还需要继续加强两个方面。第一,我们仍然要注重在品牌性的国际艺术舞台上亮相。因为那是经过长时间打造,相对比较固定,能够代表社会主流认知的平台。我们不能孤芳自赏,要谋求相互交流,展现我们的新发展。第二,我们仍需继续开辟多种渠道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既要依靠政府,也需要民间支持,把各种渠道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举办展览,不仅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也可以到博览会,或者其它公共空间亮相,让文化艺术推广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文化艺术的推广有一定的量,同时注意质,国际文化交流的格局就能更好地建立起来。

在参加国际大型展览活动时,我们要注重“对话”,彰显中国的文化主张、文化观念。艺术作品是最容易多解多意的,也就是见仁见智,因此,即使是艺术家富有个性的创新作品,也应该注意其作品发出什么声音,用什么术语、什么语言做自我解读和传播。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加强艺术评论、艺术解读,拓宽媒体传播,形成合力,让中国艺术能够更多地为世界所知。比如最具中国特色的水墨艺术和书法艺术,我们如何能让世界知道这些艺术承载了中国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社会的观念,这既要加大交流的力度,也要找到交流的角度。因为一个西方人可能完全看不懂水墨画,完全不能理解中国人用一个颜色、一个墨色就画出来的作品。但是,水墨画里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的艺术品质,与人心灵的微妙触动,需要做出更多解读,并且进行更广泛地传播,就像我们欣赏油画一样,一百年前,我们对油画也不善于欣赏,不能理解,一百年后,是我们要让世界看懂中国画的时候了。

[主持人]: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您觉得怎么样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化转换,怎么样是最好的转换呢?

[范迪安]: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实践角度来加以投入。就美术而言,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所以首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够达到精湛的研究水平。这既需要动脑子读书,做具体的文献阅读,更需要具备眼的修养,通过视觉的修养,转化成画家笔下的品质。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中国艺术的优秀,就在于它的文化品质。我们有非常纯正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不断积累而成的,包括了我们的文化胸怀,能够吸纳不同的地区、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形成更好的融合。

我们现在正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而文化和艺术是“一带一路”的底色,正是因为有了文化艺术的充分交流、交往和融合创新,“一带一路”沿途才都是艺术的花朵。今天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继续推动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把我们好的经验、优秀的成果传播出去,也要一起推动大家共同面对新社会、新时代的创作。一个是转化,一个是创新,这是很大的任务。

[主持人]:谢谢范院长。非常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分享这么多精彩的内容。

范迪安:谢谢。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书画名家  |   网上画廊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